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动态  新闻动态
秋高气爽,过敏先防
来源: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| 发布时间:2023/10/16 | 浏览次数:

 北平的秋

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。

天气正好不冷不热,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。

……

天是那么高,那么蓝,那么亮,

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:在这些天里,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。

……

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,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!

——老舍《四世同堂》

老舍笔下的秋是美丽的、明媚的、柔情的。确实如此,秋高气爽笼罩了北京的车水马龙与湖光山色,令人心驰神往。秋日在京,人们必定是万分珍惜这短暂的秋时,纷纷出游,享人间清欢。

但又有俗话说: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“秋天到,鼻炎闹”,昼夜温差较大,清晨或晚间的寒气袭来,不少人总是喷嚏连连,眼睛奇痒、泪眼汪汪,还有的人总是咳嗽或者湿疹反复,这类过敏性的疾病让朋友们苦不堪言,玩乐的兴致都少了几分。

为什么秋天的过敏性疾病如此多发呢?

发病原因

有研究统计,艾蒿、猫毛、尘螨等过敏原在秋季尤其多见,而秋季的花粉类过敏原大多来源于杂草,尤其是藜科、菊科蒿属和桑科葎草属等,颗粒小且干燥,漂浮于空气中,让人防不胜防,所以秋季花粉的致敏性相对于春季来说反而更强,秋季的过敏也比春天严重。除此之外,尘螨、宠物皮屑、蟑螂、霉菌也是过敏性鼻炎常见过敏原,蟑螂及宠物过敏也应引起重视。

秋季相对干燥,皮肤屏障功能减弱,容易发生与过敏相关的皮肤病;而雨水后霉菌滋生,并且雷雨天,风把花粉、霉菌等过敏原上扬,被雷击后,这些过敏原被击碎成更小的颗粒,更容易入侵呼吸道,进而增加过敏概率。

从中医角度分析,秋气通于肺,肺为“娇脏”,不耐寒热,易受外邪侵袭致病,此清虚之脏,喜润恶燥,所以秋燥更易伤肺。从生理功能方面看,肺主气,司呼吸,在体合皮,其华在毛,在窍为鼻,当人体正气不足,肺气不足或宣发肃降等功能受损时,容易发生喷嚏、咳嗽、皮肤不适等症状。

还有研究表明,关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体质,病程越长气虚质所占比例越高,病程超过6年以上的患者均有气虚质,并且多出现不耐寒、易感冒、不禁风吹、易疲劳、易困倦、肢体易乏等气虚表现,常伴情绪不稳定,同时遗传方面的影响也较为明显,因此气郁质、特禀质较多见。

中医如何治疗和预防秋季过敏性疾病?

中医治疗

中医在这方面尤其重视因时制宜,此原则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、时间节律,而制定适宜方药。随着季节更替,自然界有阴阳之气消长变化,所谓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,即春夏阳气升发,秋冬阳气敛藏,在治疗时也应注意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,顺应阳气收敛之势,也提示大家出行玩乐要适度、生活规律,保证良好的休息,阳气才不会过多耗散。此外,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云:“用寒远寒,用凉远凉,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宜同法。”提示在秋冬寒冷的季节应避免过用寒凉,饮食药物皆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,切勿违反自然规律。

【药物治疗】

以扶正祛邪为本。

首先是扶助人体的正气,尤其在秋季,着重注意调补肺气,有助于充实人体具有防御作用的卫气,可增强抗病力。但是,需要注意,调补肺气绝不是一味用补气的药物,还需要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,补中有疏,关注气的运动流通,这样才能使肺主气的功能正常,有益于人体口鼻呼吸和体表皮毛功能的正常表现。

另一方面是祛邪,中医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与西医殊途同归,把外界的花粉、尘螨、动物毛发等过敏原视作外邪,而反复发作的过敏还与人体内伏藏的邪气有关,我们称之为伏邪。

当正气不足,人体受到外邪入侵时,会把伏邪也引动出来,内外合邪致病,因而有特定的临床表现,与平常我们所了解的感冒、咳嗽之类的单纯外感疾病不同。这与西医对过敏反应的认识相似,即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异常,在接触过敏原后,发生过度的免疫应答,对原本无害的过敏原发起攻击。

中医遣方用药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一些扶助正气、疏调气机以及祛除邪气的药物,其中需要确定扶正与祛邪药物应用的先后主次,识别正气亏虚的具体部位以及脏腑阴阳失衡的状态,根据不同邪气的特点而选用相应的祛邪药物,依据患者体质因人制宜进行治疗等。细节颇多,都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疗。

【非药物治疗】

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,在实际情况中,根据患友不同的临床表现可结合多种外治法,如耳穴压丸、揿针、艾灸、药浴、拔罐、中药熏洗等。

【适宜饮食,增强锻炼,调畅情志】

膳食营养均衡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,对于正气的养护十分有益。此外,反复发作的过敏确实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困扰,不舒服的状态下情绪不稳定是常见的情况,家人朋友给予的关爱与宽容是很有帮助的,但同时患友们自己也要主动地调节情绪,多做柔和的伸展运动,使体内气血的流通更加和畅,另外舒展侧腰、调节呼吸也可以帮助肝脏疏泄,肝气条达又有助于气血流通、调畅情志,形成正向的循环。

【日常防护】

    检测过敏原,若能测出过敏原,要注意日常远离致敏环境。

    关注气象播报中的花粉监测预报。

    花粉高峰期内按时遵医嘱服药。

    出行佩戴口罩及眼镜。

     

 
 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